艺术与科技专业2024-2025(2)学期磨课系列活动(下)
日期:2025-04-15  发布人:艺术设计学院  浏览量:1

为提升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专业必修及选修课程建设的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2025年4月15日中午12:30,艺术与科技专业系开展本学期磨课工作。本次磨课活动围绕“深度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互动、反思与总结”五个方面展开。通过集体备课、试讲、研讨等环节,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侯力萌《角色形象设计》校级一流课程

侯老师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培养为核心,通过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补充、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优化等多维度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image.png

侯力萌《角色形象设计》

汪丰《数字场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

汪老师谈到数字场景设计不仅关注空间形态建构,更强调叙事性与沉浸感。课程引入叙事性设计训练方法,通过设定文化情境、角色视角、事件节点,激发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重构场景。课程结构围绕“文化理解→概念表达→三维建模→渲染与输出→动画与叙事”五大模块展开,打通从文化解读到数字表达的全过程。教师团队建议在每一环节设定清晰的技术与设计目标,确保每位学生在技术、视觉、文化层面都得到系统训练。

image.png

汪丰《数字场景设计》

在本次磨课研讨中汪老师围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精度与深度”三个维度展开,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PBL)”作为主导策略,结合Blender软件开展教学实践。在课程初期加强“文化语境营造”的专题讲授,如“城市记忆的视觉表达”、“数字空间中的叙事策略”等,引导学生从文化文本中提炼场景线索。进一步明确了以文化内容为引领、以技术表达为支撑、以项目实践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image.png

江心怡设计心理学

江老师选取部分章节内容,通过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课程互动及课堂总结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讲授。教师们就课程中认知加工理论和情感化设计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展开讨论,认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在保证学生深入理解核心理论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让学生对设计心理学有更全面的认识。建议江心怡老师在讲解理论时,可以增加一些前沿研究成果的介绍,如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对设计心理学的新挑战和机遇,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该领域持续探索的兴趣。多设置一些提问环节,问题难度层次分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

通过本次磨课活动,艺术与科技专业各教师团队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吸收了各位教师的建议,优化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丰富了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使得课程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全体教师也通过本次磨课交流,提升了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把控能力,为后续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助于共同推动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专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设计人才。

文稿|艺术设计学院

拍摄|艺术设计学院

初审|王昆

                                                                                                     校审|樊飞阳

审核|文宇良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