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走进湖北恩施玉露博物馆。恩施玉露博物馆作为国家级非遗“恩施玉露”制茶技艺的守护地,团队此行聚焦实地调研,探寻非遗茶文化中的文化自信密码,挖掘传统技艺的时代新生力量。
汉口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走进润邦茶业,与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张文旗老师深入交流,听他讲述那段坚守与突破的岁月。2005年,张文旗老师发现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濒临失传,随即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创立润邦茶业,寻访民间老茶师、组建专业团队,最终恢复了传统蒸青工艺,让恩施玉露重焕茶香。临别时,实践团成员与张文旗老师合影留念,镜头定格的不仅是跨越代际的相遇,更是青年学子与传统技艺的深度对话,成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文化自觉、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这份自信,不仅凝结于张文旗老师的坚守,更沉淀在茶业的器物与史料之中——从茶庄到玉露非遗馆,诉说着恩施玉露的传承史,本就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缩影。茶篓静静立在展柜,竹篾间的茶垢与裂痕记录着时光;蒸青器具泛着光泽,凹陷的槽痕里留存着茶人的温度。在非遗工坊内,制茶老师傅躬身演示“搂、搓、端、扎”的古法技艺,实践团队员围站在蒸青灶旁,目光追随着他的双手,指尖轻触余温尚存的茶叶,仿佛触到了千年工艺的脉搏。

博物馆的茶室里,茶艺师分别用盖碗冲泡、上投法两种方式冲泡恩施玉露。盖碗冲泡时,沸水注入的瞬间,茶艺师手腕轻旋,茶叶在碗中翻滚舒展,茶汤渐呈浅绿。实践团队员们品茗时,尝到的不仅是茶香,更有老茶人“守艺”的执着。恩施玉露的“三绿”是其标志性特点,即干茶翠绿、茶汤碧绿、叶底嫩绿,这一特色源于其独特的蒸青工艺和精细制作流程。而用上投法泡制恩施玉露,既能保全“三绿”特质,又能释放纯正风味。“三绿”不仅是恩施玉露外在品质的直观体现,更承载着其千年蒸青工艺的精髓,彰显着“守艺不守旧”的文化传承底气。此刻,实践团成员忽然明晰:文化自信,既在古法的坚守里,也在新派的创新中

恩施玉露的茶汤里,沉淀着中华文化自信的底色。从《茶经》记载到非遗荣光,从老茶庄账本到青年创客设计,这片茶叶的轨迹,印证着文化自信的真谛——是对传统的敬畏,更是让古老技艺创新绽放的勇气;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以开放姿态对话世界的从容。文化自信从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如茶汤般,既有底蕴的醇厚,又有包容的澄澈,在传承中扎根,在交流中生辉。

(审核:文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