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赴恩施州非遗馆开展文化溯源活动。该馆作为武陵山区多民族非遗的活态展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团队以“非遗活化”为核心,通过解析恩施玉露的茶礼茶俗与制茶工序、解构土家族摆手舞的集体叙事与动作程式、溯源灯歌的即兴创作与韵律密码等,探索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在系统梳理中华美学基因当代表达的同时,团队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熔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设计创新培塑文化自信,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们走进恩施州非遗馆后,与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开交流学习。开馆仪式结束,团队首先与恩施摆手舞传承人彭承金老师交流。作为土家鼓王和舍米湖土家族摆手舞第27代传人,彭承金老师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摆手舞的起源、发展与文化内涵。“摆手舞是我们土家族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重要仪式,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他说道。在彭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兴致勃勃地学跳摆手舞,虽初学时略显生疏,但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逐渐掌握要领,真切感受到了摆手舞的独特魅力。

图为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彭师傅与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离开摆手舞展区,实践团来到恩施玉露制茶技艺展示区,与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中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老师展开对话。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制茶日记、磨得发亮的竹匾,记录着他40余年的坚守。“你们看这‘蒸青’步骤,温度要控制在95到100摄氏度,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这就是‘扇风三缓’的道理。”杨胜伟拿起茶叶,指尖轻捻,“茶叶和人一样,要懂它的性子,才能做出最好的玉露。”
活动结束时,团队与杨胜伟老师合影留念。这一镜头定格了非遗传承中代际对话的历史性瞬间—青年实践者与传承大师的技艺交接,标志着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理念的深度融合。这一场景不仅印证了传统文化在新生代群体中的认同与延续,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注入了可持续动能,彰显了青年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胜伟、刘守红老师合影留念
团队的目光聚焦于另一项根植于鄂西大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灯歌。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成员们不仅了解到灯歌是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在节庆、婚嫁,尤其是春节期间伴随花灯、龙灯、采莲船载歌载舞的鲜活艺术形式,更亲耳聆听到了它的灵魂之声—经典名篇《种瓜调》。那高亢婉转的羽调式旋律、诙谐逗趣的男女对唱、以及鲜活描绘种瓜偷瓜生活场景的五句子歌词,瞬间点燃了满堂欢笑与共鸣。这首被誉为世界经典民歌《龙船调》母体的《种瓜调》,以其即兴的智慧、质朴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完美诠释了灯歌“包罗万象”的艺术魅力,既有对劳作的生动摹写,也饱含对爱情的直白咏叹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祈愿。在传承人热情洋溢的带动下,成员们纷纷尝试学唱那极具感染力的衬词与唱段,馆内回荡的歌声,仿佛点亮了一盏盏摇曳的乡士灯烛,不仅映照出民间艺术蓬勃的生机,更串联起一条从《种瓜调》到《龙船调》、从山野田埂走向世界舞台的文化脐带。
在与国家级传承人的深度对话中,团队系统解构了非遗保护的双重时代价值:其一,是文明基因的存续之本。每项非遗技艺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生态智慧与工艺美学的结晶,例如恩施玉露蒸青技法中的“扇风三缓”原则,既蕴含土家族顺应自然的哲学观,也折射出苗族对植物酶的精准把控。这些活态基因库,成为区别于其他文明体系的独特文化标识。其二,是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非遗项目承载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证:瑶族祝著节祭祀铜鼓上的云雷纹,与中原青铜礼器纹饰同源共流;藏族唐卡与土家织锦共用的矿物染色技法,昭示着高原与武陵山区的技艺传播脉络。这种跨地域、跨族群的技艺共享,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物质化呈现。
通过这次交流不仅印证了传统文化在新生代群体中的认同延续,更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注入可持续动能,彰显了文化自信建设中的青年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开馆仪式后合影留念
(审核:文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