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由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办的“数智时代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在6教6518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数智技术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邀请多位专家分享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为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转型与教学创新提供了宝贵思路。
龙燕副教授:从真实问题出发,重构设计教学逻辑
首先,由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龙燕副教授带来“面向真实问题与技术演进的环境设计课程转型探索”主题,为研讨会拉开序幕。她首先深入解析了“数智时代”的核心内涵,指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环境设计的价值实现路径正发生深刻变革,设计不再仅是美学表达,更需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
龙燕副教授直击当前教学痛点:多数院校的环境设计课程仍停留在形式美、构图技巧等传统维度,学生数字化技能薄弱,缺乏系统的技术训练与设计思维培养。她以北京东城区户外工作者热健康空间优化研究为例,生动阐释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革新:通过采集热环境驱动因子、空间形态调制因子等数据建立模型,让学生在解决户外工作者防暑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建模与空间策略制定能力。在《室内设计》课程的AIGC产教融合探索中,她展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案:将课程采用“真实命题+小组协作+快速原型+分阶段推进”的教学模式,通过5周期,进行数据调研、场地实访、AI工具与手绘建模等方式,最终高效输出设计作品展示成果。最后提出“如何评估AI时代的原创性?”、“个性化教学如何落地?”等问题的探讨,这场分享引发热烈讨论,让在场教师深刻意识到:数智时代的教学,既要拥抱技术,更要守住设计的人文内核。
孙皓副教授:从九宫格到AI+,构建项目驱动的能力进阶体系
紧接着湖北工业大学孙皓副教授的分享,如一部浓缩的环境设计课程进化史。他以“知识重构、能力提升、模式创新”为核心目标,系统梳理了从2013年“九宫格空间训练”到2025年“AI+具身认知”的课程迭代历程,揭示了数智时代教学改革的清晰脉络。在实践层面,以“栖居:独立住宅的空间原型研究”为案例,一种在中国新乡土建筑的空间原型及其设计,探讨了如何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示了项目驱动教学的魅力:学生需进行空间原型采集,再通过图像-文本的空间原型转译,最后进行在地性的空间设计,用AI模拟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空间效能。这种“调研—建模—模拟—迭代”的闭环训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纸上谈兵”的困境。而在“桥宅—未来之境”实践中,AI协同设计成为最大亮点,最终实现“能力进阶、具身认知、项目闭环、虚实融合”的课程目标。
夏晋教授:艺智同构,扎根长江流域的特色课程建设之路
最后,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夏晋教授以宏观视野勾勒出数智时代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他以“数智技术新浪潮下,新艺科是什么?环境设计需要什么?传统课程如何调整?”的三连问破题,引发全场对专业定位的深度思考。在他看来,“新艺科”的核心在于“数智融合”——不是简单引入数字工具,而是让技术成为艺术表达与问题解决的延伸。夏教授特别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定位:“为长江流域设计服务”,将土家族干栏木作、苗族吊脚楼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其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土家族干栏木作营造技艺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数字扫描技术还原传统榫卯结构,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木作流程,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掌握了数字化保护方法,完美诠释了“艺智同构”的教学理念。“做出差异化是生存之道”,夏教授在回应“如何避免同质化”时强调:课程建设需扎根地域、联合发展。他提出的“长江流域设计教育联盟”构想,计划整合沿线高校资源,共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模块,这种“联合立新、服务育人”的思路,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夏教授总结道,未来的环境设计教育应“夯实基础,提‘智’升级”,构建适应数智时代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专家分享结束后,环境设计系教师积极提问,专家们针对“课时有限难以开展项目教学”的普遍困境,孙皓副教授建议将知识点拆解为微课,利用慕课平台延伸课堂边界;夏晋教授则犀利指出: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技术敏感度往往超越教师想象,与其担心课时,不如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多个话题现场展开深入交流后,与会者一致认为,数智技术不仅改变了设计工具,更重塑了设计思维与教学模式,教师需主动拥抱变革,推动环境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
研讨会最后,王梦林院长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价值,强调数智时代的环境设计教育,需在技术与人文间找到平衡,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突破。
数智浪潮不可逆转,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拥抱。通过本次理论探讨、案例分享和互动交流,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丰富启示。未来,汉口学院环境设计系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艺术+数智”的深度融合,为行业输送更多优秀设计人才。
(审读人:文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