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思政铸魂|艺术设计学院成功举办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日期:2025-07-18  发布人:艺术设计学院  浏览量:0

       本周三(7月16日)上午9点,艺术设计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6518教室顺利召开。全院高级、中级职称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法。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到湖北工业大学黄艳雁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余静贵教授与王海龙教授担任演讲嘉宾,三位学者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为我院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思想盛宴。

 

黄艳雁教授:让课程思政如盐化水,融入教学肌理  

湖北工业大学黄艳雁教授以“数智时代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主题,分享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程的宝贵经验。她提出,课程思政绝非“专业知识+思政标签”的简单叠加,而应像“盐溶于水”般,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结合建筑构造课程的实践案例,黄教授强调:课程思政的关键在“巧设计”。比如通过分析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智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探讨绿色建筑与“双碳”目标的关联,激发科技报国情怀;通过引入雷神山医院设计等真实案例,强化职业责任感。  

她特别提到,数智技术为课程思政赋能——利用AI助教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引导,通过虚拟仿真还原红色建筑遗产,既能提升教学效率,又能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这些实践让在场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细节里。

 

余静贵教授:从科研选题到课程思政,在“聚焦”与“拓展”中找平衡  

华中师范大学余静贵教授虽以科研项目申报经验为切入点,却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提到,科研项目申报中“选题要新、切口要准”的原则,同样适用于课程思政设计。  

“就像我的‘楚美术中的戏蛇图像研究’,选题既聚焦具体文化符号,又能延伸到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余教授类比道,课程思政的选题也应如此。  

他强调,课程思政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在专业知识的“舒适圈”外多走一步: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关联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就能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王海龙教授:以学术深度筑牢思政根基,让理论照亮教学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王海龙教授分享了其“马克思美感思想与古希腊文化传统”项目的研究思路,并指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可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实支撑。  

他谈到,梳理马克思美感思想的学术史时,既要关注经典理论的传承,也要揭示其对当代的启示——这种“述评结合、古今贯通”的方法,完全可以用于课程思政的理论构建。

王教授的分享让在场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深度,源于学术研究的厚度。只有教师自己先吃透理论背后的思想内涵,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本次研讨会通过三位专家的跨界分享,为我院课程思政建设打开了新思路:从数智技术的实践应用,到选题设计的巧思妙想,再到学术理论的深度支撑,多维度构建了“专业教学+价值引领”的融合路径。  

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得融入后续教学实践,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设计人才。  

未来,艺术设计学院将持续推进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以更多元的形式搭建交流平台,让思政之花绽放在教学的每一个角落!

 

                                                                                                                                                                                      (审读人:文宇良)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