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特色助力美丽乡村创新论坛”在湖北通山成功举办
日期:2025-08-24  发布人:艺术设计学院  浏览量:0

2025年8月21日至22日,由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汉口学院创意文化艺术设计产业学院主办,湖北省美学学会、中国美术学院湖北校友会、通山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协会协办的“智能时代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特色助力美丽乡村创新论坛”,在湖北通山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汇聚高校、政府、行业力量,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应用型教学与科技融合,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创新设计与文化传承。

 

穿越时光的村落之旅 | 王明璠古建筑群 & 石门村传统村落考察

2025年8月21日,"智能时代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特色助力美丽乡村创新论坛"首日考察活动在湖北通山县成功举行。专家学者团与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一行,先后考察了王明璠府第和南林镇石门村两处文化遗址。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与会专家就"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古建筑活化利用"、"乡村美学与现代设计"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通过创新设计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智慧赋能,设计兴村 | 五位专家学者共绘美丽乡村新图景

2025年8月22日,"智能时代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特色助力美丽乡村创新论坛"在通山县圆满举行。五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哲学思辨到技术实践,从艺术传承到学科创新,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论坛学术主持人,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湖北校友会会长王梦林教授首先发言,对前来与会的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彭富春教授汉口学院党委副书记朱金广教授、通山县人大副主任成向阳先生、通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徐立新先生、通山县税务局机关纪委书记岳文斌先生、汉口学院纪委监察处唐从伟副处长、中国地质大学向东文教授、武汉工程大学赵衡宇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王菊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何三青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周斌教授、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昆教授、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郑昱教授、武汉青紫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艳华女士、武汉志禾天成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华胜先生,设计总监刘文东先生、通山觅岸咖啡名宿酒店总经理王武斌先生,以及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系主任罗雪副教授、产品设计系主任周莉副教授、环境设计系主任邱琎副教授、艺术设计学系主任初月明副教授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感谢。王梦林教授指出,本次论坛旨在探讨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希望与会学者积极建言讨论,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

 

通山县人大副主任成向阳先生致欢迎辞,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汉口学院的组织工作表示感谢。他强调,通山作为鄂南文化生态明珠,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积极探索"文化+生态+创新"的乡村振兴路径。并指出,艺术设计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期待借助高校智力和科技赋能,共同绘制通山美丽乡村新画卷。

 

朱金广书记在论坛开幕致辞中代表汉口学院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指出智能时代下艺术设计教育应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他强调了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应用型教学方面的三大特色:一是技术赋能设计;二是实践反哺课堂;三是交叉融合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他呼吁通过论坛凝聚智慧,让艺术设计成为连接科技与乡土的桥梁,共同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最后,朱金广书记宣布“2025智能时代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特色助力美丽乡村创新论坛”正式开幕!

 

湖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美学家,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彭富春教授以《从欲望、技术、大道三维度设计美丽乡村》为题,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应遵循"欲望、技术、大道"三维平衡原则。他强调,技术应用需顺应自然规律,通过净化和提升人的欲望,引导从"我要什么"转向"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愿景。

 

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向东文教授,通过《乡村振兴与AI双驱动下艺术设计学科的战略重塑》主题演讲指出,中国正进入"乡村振兴与AI双驱动"新阶段,艺术设计学科需进行系统性战略重塑。他提出以"文化基因挖掘、AI技术赋能、区块链协同"为核心的三维模型,通过双螺旋教学生态、虚实共生课堂及村民参与评价等路径,推动学科从审美赋形转向乡村智慧共生体建设。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大学者”特聘教授,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生态环境设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湖北校友会常务理事赵衡宇教授在《AIGC赋能乡村传统设计创新:多模态体验、传播与表达》演讲中提出,面对乡村传统设计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断层等困境,AIGC技术可通过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的多模态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他强调AIGC应以"技术+人文"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型,最终助力乡村振兴。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省楚天名师王菊教授在《数字赋能音乐教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演讲中提出,数字技术可有效激活音乐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赋能作用。数字音乐教学不仅能培育数字教师等新主体,还可通过音乐NFT、虚拟歌手等实现文化IP增值,形成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湖北校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何三青教授在《数智语境下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为例》的演讲中,介绍了设计学院在数智时代的创新实践。面对AI挑战,学院通过文旅部创新中心、国际合作、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平台及20余家龙头企业基地,构建"政校企+多学科"格局,以"技术消纳"与"认知嫁接"策略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

 

笔墨丹青绘乡愁 | 《犀港桥赋》笔会以艺术赋能乡村,掀起论坛新高潮

8月22日下午,论坛还举办"艺术教学助力美丽乡村——以《犀港桥赋》论道交流笔会"主题活动。以王梦林院长的诗赋为灵感源泉,开展了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连接学术与乡土的创造性笔会

本次笔会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是一场“理论走向实践”的教学示范。它生动诠释了论坛“应用型教学”的主题,体现出艺术设计教育从课堂走向田野、从概念走向实操的重要转变。

 

 

 

 

 

 

 

为期两天的"智能时代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特色助力美丽乡村创新论坛"在湖北通山圆满落幕。本次论坛通过实地考察、主题演讲、艺术笔会三大板块,成功搭建了高校、政府与行业深度对话的高端平台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的启航仪式,为通山乃至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智美融合"新方案。

 

(审读人:文宇良)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