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邂逅非遗,灯歌点亮利川——精艺知行实践团探寻利川灯歌的现代脉动
日期:2025-07-19  发布人:艺术设计学院  浏览量:0

2025年7月14日,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龙船调公园,传播传承传统优秀民间音乐文化,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灯歌的传承与发展。实践团成员们以多元视角探寻非遗脉络,用青春力量激活传统音乐的现代生命力。

初识灯歌--从起源到内核的启蒙

在龙船调公园的牌坊下,国家级非遗利川灯歌传承人谭琴琴老师与手举龙灯、身着盛装的民间舞者,以红绸飞扬的热烈姿态,拉开了学习利川灯歌的序幕。进入民俗小院,谭老师首先以院中悬挂的花灯为教具,开启了灯歌基础知识的讲解:“灯歌的‘灯’与‘歌’密不可分,最初就是伴着这些花灯表演的。你看灯彩上的图案,龙凤呈祥象征吉祥如意,田间劳作场景记录生活点滴,这些都是灯歌诞生的文化土壤。过去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灯歌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当灶台边的村民随口哼起《龙船调》的熟悉片段时,谭老师顺势引导大家理解灯歌的生命力:“这就是灯歌最真实的传承场景!过去灯歌艺人走村串户表演,村民们听着听着就跟着唱,口耳相传间,歌声就融入了生活。《龙船调》作为灯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歌词里‘妹娃要过河’的问答,唱的就是咱山里人的日常情感和生活场景,通俗易懂却充满韵味。”随后,民俗演奏者操起二胡、电吹管即兴演奏地道灯歌,明快的旋律在小院中流淌,谭老师轻打着节拍补充:“这些旋律不是凭空创作的,而是来自田间地头的劳作号子、山野林间的自然声响,是土家人用嗓子和乐器记录生活的独特方式,所以才会这么欢快又接地气。”这一阶段的学习,让灯歌的起源背景、核心作品与文化内核逐渐清晰。

随后,谭老师邀请几位村民扛起木杠,领头唱起粗犷雄浑的号子,声浪随着脚步的起伏而变化。谭老师在一旁解释:“这号子和灯歌同源,都是老一辈人在集体劳动中创造的音律。灯歌里很多节奏型就来自这样的号子,讲究‘众人齐心,声随步走’。”成员们尝试加入抬杠队伍,在木杠的重压与汗水的流淌中,跟着号子的节奏调整步伐,切身感受到传统音律中凝聚的集体力量——原来灯歌的韵律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生活实践中团结协作的产物。

体验灯歌--从赏析到演绎的尝试

夜幕降临后的龙舞灯歌表演,将学习体验推向高潮。当十米彩龙在彩灯映照下翻腾盘旋时,谭老师指着龙身的彩绘讲解:“灯歌的服饰、道具都有讲究,这大红大绿的配色,和灯歌的旋律一样,充满了土家人的喜庆热情,也是灯歌表演中视觉与听觉的呼应。”龙舞结束后,谭老师登台演唱《龙船调》,当唱到“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时,台下的成员、村民与游客齐声应和“我来推你嘛”,这种即兴的互动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灯歌“问答对唱”的表演形式,以及其强大的现场感染力。

最具挑战的学习环节是尝试用年轻方式演绎灯歌。在谭老师的鼓励下,实践团成员穿上传统服饰,在村民的伴奏下学习灯歌演唱与演奏。从把握《龙船调》的唱腔韵味,到尝试敲击锣鼓配合节奏,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练习。谭老师在一旁耐心指导:“唱灯歌不用追求技巧完美,关键是唱出真情实感,就像当年村民们即兴哼唱一样自然。”虽然初次尝试略显生疏,但在与村民的配合中,成员们逐渐找到灯歌的韵律精髓,更理解了灯歌“生活化表演”的核心特质。

领悟灯歌--从传承到内涵的升华

最后,实践团成员与国家级非遗利川灯歌传承人谭琴琴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中,谭老师详细介绍了灯歌的现代传承模式:青少年教育上,要让灯歌走进更多课堂;大众传播上,探索更多生活化场景融入;艺术创作上,深挖灯歌元素创作出更多好作品。”她强调,灯歌需要“不变”的是根植生活的本质与真情实感,“变的是适应现代生活的表达形式。

“希望年轻一代能成为灯歌的‘传播火种’,不仅学唱跳,更要理解它的文化内涵,用青春视角讲好灯歌故事。”谭老师的期待与实践团的行动不谋而合。此次实践让青春力量与非遗文化碰撞出火花,印证了利川灯歌作为“活态文化”的生命力——它从生活中来,在传承中创新,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未来。

此次实践活动,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不仅深入了解了利川灯歌的历史与现状,更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博物馆中的“老古董”,而是能融入烟火美食、律动舞蹈、日常欢聚的“活”文化。这份根植于生活、流淌于血脉的鲜活生命力,正是利川灯歌穿越百年时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核心密码。

(审核:文宇良)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