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为深入了解和传承非遗传统手艺,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走进恩施西兰卡普生产基地,青年学子循着织机声溯源土家千年文脉,亲手体验通经断纬、反面挑花的技艺,深刻体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理念的文化自信。
顺着织机声一路寻去,大家来到西兰卡普生产基地,一进门展厅里浓烈绚丽的土家织锦如展开的史诗长卷,最惹眼的是那枚旋转的“卍”字符,万字符最初多作补空之用,承载着吉祥寓意。田若兰抚着锦面,指尖划过那枚符号:“四根线在我们手里,藏着土家的根。”田老师细数着纹路的由来,我们了解到一条是先民踏过的迁徙古道,一条是母亲火塘边的摇篮曲,一条是摆手舞里不停的鼓点,一条是织机上“通经断纬”的老规矩。


跟着往里走,她织机的“演变史”藏着更鲜活的传承。田若兰改良的第一台立式土家织布机立在角落,像位挺直腰杆的老者。以前斜式腰机勒得姑娘们肩膀发红,如今只需坐姿轻推,梭子便顺着轨道滑出清脆的“嗒嗒”声。经线不再勒痛肩膀,而是顺着轴承轻轻滑过;梭子也不再咬手,而是被铝合金轨道温柔托举。后来,芯片住进了织机——伺服电机替代膝盖起伏,激光探头代替人眼挑花,可"通经断纬"的口令,依旧是土家语录入的程序。梭声仍在,只是更快、更匀,像山雨落进清江,溅起密集却不慌乱的涟漪。机尾新增的小小屏幕实时显示纹样进度,一行绿色代码闪过,如今被翻译成0与1,却依旧在屏幕里振翅。再往里走,一台全自动织锦机正有序地吞吐丝线,田若兰骄傲的说:“这是土家织锦数字化智能织布机。”320根纬线轴吞吐丝线,"卍"字符每分钟旋转72次,0.1毫米的精度里,藏着"守"与"放"的智慧:祖辈的手纹能放进芯片,古老符号也能在全球订单里继续旅行。


随后,她领大家穿过长廊,来到“天才妈妈梦想工坊”。实践团成员围坐机前,学挑第一根纬线,木梭沉重却温暖,像握住一段沉甸甸的岁月。轮到学子们上手时,木梭突然变得沉重。潘同学的手指在经线间乱撞,半小时过去,织出的八瓣花纹歪歪扭扭,指腹已勒出红痕。"打纬要像给婴儿盖被子,轻了不紧实,重了会变形。"田若兰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经年累月的薄茧。当那片红绿交织的花纹终于在夕阳里泛出柔金,同学们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是让颤抖的手慢慢稳下来,让浮躁的心慢慢静下来。田若兰把花纹剪下,递到大家的掌心:“带走吧,十年后你也许会忘记今天的汗水,但一定不会忘记这经纬里浸着的千年体温。”


离开时,山风卷着清江水汽扑在脸上。怀里揣着自己织的那片锦,手上的红痕还在发烫。大家忽然懂了,文化自信从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罩,而是田若兰改良织机时“扶直腰杆”的巧思,是青年们指尖磨出的红痕,是“卍”字符从唐代流转至今,仍能在0与1的代码里振翅——它从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能长出血肉的生命体。就像那台立式土家织布机望向的天空,土家锦缎的新故事,正在青年的指尖、芯片的代码里,继续生长。民族的根脉扎得越深,越能在世界的风里,织出更辽阔的花纹。


(审核:文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