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千年,一舞同心——汉口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走进舍米糊村摆手舞
日期:2025-07-19  发布人:艺术设计学院  浏览量:0

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为更好地了解摆手舞、传承非遗文化,于2025年7月13日前往舍米湖村深入地采访土家鼓王、恩施舍米糊土家族摆手舞第27代传人彭承金老师。摆手舞是中国少数民族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又称“舍巴日”或“社巴舞”,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它不仅是舞蹈,更是土家族祭祀、庆典和社交的重要载体,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舍米糊村地处湘、鄂、渝三省交界处,是武陵山区保存完好的土家族传统村落。该村因保留原生态摆手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清同治年间修复的摆手堂被誉为"神州第一摆手堂"。村内拥有300余亩金丝楠木林,其中成材楠树6000余棵,经三代护林员持续保护成为重要生态资产。作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当地结合吊脚楼群、摆手舞和楠木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油茶种植与特色水果基地结合的产业模式。

实践团成员到达舍米糊村,彭承金老师与实践团成员交流后开始教授实践团成员一些基础动作。“这‘单摆’要沉,像山里的树扎进土;‘双摆’要活,像清江绕山转的弯。”彭师傅一边将复杂动作拆解为简单步骤,一边指导,“不用凑太近,但得听着鼓点走——你抬臂时我落手,你碾步时我转身,这才是摆手舞的妙处。”

起初,实践团成员的动作生涩,有的抬臂过高,有的碾步偏慢,但鼓点像根无形的线,慢慢把大家的节奏串到一起。彭承金老师看着大家渐入佳境,笑着说:“咱土家族跳摆手舞,讲究‘各有姿态,共随鼓点’。就像山里的树,棵棵不同,却在同片土里扎根,风来一起摇,雨来一起扛。”汗水顺着成员们的脸颊淌下,望着身边虽动作不同步却渐趋协调的同伴,大家突然读懂:所谓“共同体”,未必是手手相扣的紧密,更藏在“各美其美”却“共赴一程”的默契里。

随后,实践团与彭承金老师进行更深入地交流与采访。彭承金老师6岁的时候因为兴趣爱好就跟在大人身后学会了摆手舞。7岁的时候,用木棒、石头偷偷练习打击锣鼓。一个偶然的机会,村支部书记彭大开发现他敲的锣鼓比大人敲的节奏还鲜明,从此彭承金老师就成了村里自古以来年龄最小的鼓手。13岁那年,彭承金老师首次登上舞台,就指挥父老乡亲为全县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后来,他被省民委确认为舍米糊原生态摆手舞第27代传人。为了使摆手舞得到更好的普及和传承,他除了常年组织村里的群众练习摆手舞以外,还经常到城镇社区、机关学校作义务指导。在镇里举办的原生态摆手舞大赛,彭承金老师从30多个鼓手中脱颖而出,成为镇里命名的首届“土家鼓王”。彭承金老师说每年他都要组织村民接待近百批前来观光考察的人员,其中还有来自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客人。为此,他很自豪,决心永远做一个原生态摆手舞忠实的守望者和传播者。

此次深入探访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成员们知道,这次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场传承责任的接力。未来,他们将发挥专业所长,让更多人感受到摆手舞的魅力,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审核:文宇良)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