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赴利川市馨艺幼儿园开展了一场以“触摸非遗温度,共学肉连响”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该活动旨在以沉浸式体验为桥梁,让青年学子深入非遗传承现场,同时将肉连响的文化基因植入青年心中,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技艺学习,更是实践团以青春之力走近非遗、了解传承的生动实践。
课堂上的“响”与“悟”:从生涩到齐整的蜕变
馨艺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区里,阳光透过梧桐叶洒下斑驳光影,利川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站在队伍前,手掌轻叩肩头,一声清脆的“嗒”声拉开教学序幕。“肉连响的‘响’,关键在‘准’和‘活’。”他边说边转动身体,手掌、手肘、膝盖依次相撞,“啪、嗒、咚”的声响连贯成韵,像山间清泉击打岩石的节奏,“你看这‘十响’,从额头到脚踝,每个部位都有讲究,错一处就乱了套。”
实践团成员们跟着模仿,起初的声响却像散落的珠子:有人手掌拍在脸颊上力道太猛,疼得龇牙;有人转身时重心不稳,膝盖撞空了位置;还有人把“颤步”走成了“碎步”,脚下拌蒜似的踉跄。“别急,”刘守红走到一名成员身边,扶住他的腰,“你看山路上挑竹筐的人,筐子随脚步晃,但身子稳,这颤步就得像筐子晃,顺势发力。”他边说边抬脚示范,脚掌落地时轻轻一颠,身体自然起伏,“土家人干活不较劲,舞蹈也一样,得顺着力道走。”
教到“五响”中的手肘击腰时,实践团的同学总找不准角度,要么打偏到肋骨,要么力道太轻没声响。刘守红让大家侧身站好,用自己的手肘抵住她的腰侧:“就这儿,像敲门叫人,不轻不重,得让‘门’应声。”同学们试了三次,第四次终于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刘守红笑着点头:“对喽,这声响才有土家人的实在劲儿。”
两个小时练习后,队伍的声响渐渐整齐。当刘守红喊出“起”,十多双手掌同时击向额头,紧接着手肘撞肩、手掌拍腰,“啪嗒、啪嗒”的节奏里,还夹杂着成员们压抑不住的笑声。“原来每个响声里都藏着门道。”张同学揉着发红的掌心说,掌纹里还留着击打的热感。

访谈中的“传”与“创”:坚守里的时代回响
休息间隙,实践团成员围着刘守红坐下,听他讲肉连响的故事。刘老师从肉连响的传承与创新,到其结缘起源,以及学习难点及师傅传授方式;从涉及表演风格的时代性与土家族相关的文化内涵到服装的发展变化娓娓道来。
谈及传承难点时,他说“肉连响的节奏要跟着情绪变,丰收时欢快急促,祭祀时沉稳悠长,就像说话,高兴时快,难过时慢,哪能一个调?”为了让年轻人易懂,他把传统动作编成口诀:“额头响,敬祖先;肩膀响,谢乡邻;腰上响,盼丰收……”

童心间的“续”与“望”:幼儿园里的传承嫩芽
活动尾声,馨艺幼儿园的孩子们也凑了过来。刘守红拉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教她最简单的“两响”——手掌拍额头、拍肩膀。小女孩学得认真,小手拍在额头上“啪啪”响,引得周围孩子都围过来。
“你看,孩子们的眼睛亮吧?”刘守红望着打闹的孩子,声音放轻,“以前怕这手艺断了,现在看,只要有人学,就断不了。”他对实践团成员说,自己在利川12所学校开了兴趣班,最小的学员才4岁,“你们年轻人脑子活,能把这声响放进设计里,做成表情包、编进游戏,让更多人听见。”
离开时,实践团成员们又跳了一遍“十响”,这次的声响里,少了生涩,多了些笃定。刘守红站在一旁打着节拍,阳光照在他的身上。“记住,”他最后叮嘱,“肉连响的‘响’,是‘响动’的‘响’,得让它在新时代里,响得更亮。”传承人刘守红鼓励实践团成员们,要把这份对肉连响的认知分享给更多年轻一代,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门非遗技艺。在他看来,希望肉连响精神像他的名字一样“守住一项非遗,红遍一方文化”,既要坚守传统,也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弘扬。

此次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击打与聆听中,读懂了非遗传承的重量。那些手掌与身体碰撞的声响,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血脉的共鸣。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所说:“当青春的手掌拍出古老的节奏,非遗的新声就在这碰撞里慢慢生长。”

(审核:文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