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恩施文化根脉,青春践行传承新篇
日期:2025-07-22  发布人:艺术设计学院  浏览量:0

近日,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艺知行实践团深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铸魂红土赋能非遗”主题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访恩施州博物馆、张富清事迹陈列馆、土家女儿城、土司城及11处非遗传承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技艺实践等方式,触摸红色历史的温度,感受非遗技艺的匠心,最终创作系列非遗IP形象及文创产品。在2000公里的行程中,青年学子以青春视角对话传统,让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焕发新活力。

红色展馆里的精神共鸣从文物到初心的触碰

恩施州博物馆“远古足迹”展厅的展柜里,一枚距今约10万年的“建始人”牙齿化石泛着温润的光泽。实践团成员俯身观察,化石表面的细微裂纹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见。“这枚牙齿将亚洲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讲解员指着化石旁的发掘笔记,“1985年考古人员在龙骨洞发现它时,周围还散落着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说明我们的先祖早就懂得用工具改造世界。”张同学在笔记本上勾勒出牙齿与砍砸器的轮廓:“原来我们的文化根脉,早在十万年前就扎进了这片土地。”

转至“近代风云”展区,一组锈迹斑斑的武器与战地日记构成震撼的时空对话。展践团成员的目光被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张张泛黄的战地照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所吸引。这些展品详细还原了恩施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鄂西会战”重要战场的历史。鄂西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恩施人民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通过这些实物和影像资料,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体会到了恩施人民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无畏勇气,也更加明白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来凤县张富清事迹陈列馆内,实践团成员在“进山拓荒”展区驻足良久。玻璃展柜里,一双解放鞋的鞋底磨穿了三个洞,鞋帮缝补过六次。“1955年张富清主动请缨到来凤县,住油毡棚、吃玉米糊,用这双鞋丈量了全县的山山水水。”他三度谢绝回城提拔,把家安在河滩边的土坯房。三十余载,工资多半接济孤寡,自己补丁摞补丁;离休后,他仍拄杖巡渠查险,白发与稻田同起伏。直到退役军人信息采集,那只旧木箱才被打开,金章与弹孔棉袄重见天日,老人却只轻声说:“和我一起倒下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实践团的金同学用手机拍下鞋与弹孔棉袄的合影:“比起奖章,这双鞋和棉袄更让我明白‘奉献’两个字的分量。”

民族地标里的文化感知从仪式到生活的浸润

清晨的土家女儿城,薄雾漫过青石板路,吊脚楼的飞檐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实践团成员穿过“世间男子不二心”牌坊,恰逢民俗广场的土家族婚俗表演开场。“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身着华丽的土家族婚服,在媒婆的引导下完成一系列传统仪式。表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演员们交流,了解到土家族婚俗中“哭嫁”等独特习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认识到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土家族女性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载体。

土司城的廪君祠前,讲解员指着壁画上的白虎图腾:“土家人认为廪君死后化白虎,所以我们的建筑、服饰都离不开白虎纹。”在钟楼顶层,实践团成员敲响青铜大钟,钟声穿过九进堂的回廊,与远处的山歌应和。“这钟声有讲究,”讲解员说,“三声求平安,五声祈丰收,土家人的愿望都藏在声响里。”

非遗工坊里的技艺深耕从生疏到入道的修行

(1)恩施玉露:指尖上的茶香传承

恩施玉露茶园的晨露还挂在茶芽上时,72岁的老茶农已带着实践团成员走进茶垄。“你们看这‘一芽一叶’,芽要像雀舌,叶要如蝉翼,”她捏着茶芽根部轻轻一折,嫩绿的芽叶便落入竹篓,“扯不得,茶树会疼的。”谢同学蹲在茶垄间,半小时才采了半两,指尖被露水浸得发白:“奶奶,您一天能采多少?”老奶奶拍拍腰间的竹篓:“年轻时能采五斤,现在老了,两斤还是有的。”

在恩施玉露博物馆的蒸青工坊,制茶老师傅正用竹匾摊晾鲜叶。“蒸青的火候是‘三分烫,七分润’,”他掀开蒸青锅的木盖,蒸汽带着清香扑面而来,“温度超过100度,茶叶就焦了;低于95度,香味锁不住。”实践团成员尝试揉捻茶叶,实践团的刘同学用力过猛,把茶叶捏成了碎末。“揉捻要像给婴儿洗澡,轻拢慢捻,”老师傅握住她的手示范,“土家人做茶,和做人一样,急不得。”

(2)西兰卡普:织机上的经纬密码

西兰卡普传承基地的织机前,国家级传承人田若兰的手指在经纬线间穿梭,梭子如银鱼般游动。“这‘四十八勾’图案,勾与勾要‘像手拉手,不打架’,”她指着织锦让实践团成员看,“你看这绿色勾边,要比红色深半分,才显得有精神。”

实践团成员分组挑战“八瓣花”纹样,实践团的潘同学刚穿了三纬线就乱了阵脚,经线缠成了乱麻。“别急,”田若兰递给她一把木梳,“先把经线梳顺,就像把心事理清楚。”三小时后,实践团合力织出20公分长的织锦,田若兰用指尖划过纹路:“这红叶配绿花,像极了恩施的秋天,有年轻人的灵气。”

(3)利川灯歌:歌声里的生活诗学

龙船调广场树荫下,利川灯歌传承人谭老师手持彩扇,领唱《种瓜调》:“正月里来是新春,瓜子下了种哟嗬喂……”他教实践团成员学唱衬词“哟嗬喂”,起初大家的声音像“没开嗓的鸡”,谭老师笑着打比方:“要像山泉冲石头,亮堂又有劲儿!”

谈及即兴创作,谭老师指着广场上的石榴树唱道:“石榴开花红似火,妹娃的心思哥晓得”,引得众人欢笑。“灯歌就是见啥唱啥,”他说,“以前农民插秧唱‘禾苗喝水笑弯腰’,现在年轻人打工,就唱‘微信视频见爹娘’,这才是活的传统。”

(4)肉连响与坝漆:身体与漆色的对话

肉连响传承基地的排练厅里,传承人刘守红的“十响”动作行云流水,手掌击额、肘撞肩、膝碰腰,声响如“雨打芭蕉”。“这‘颤步’要像挑着担子走山路,”他扶住摇晃的实践团成员,“身子稳,步子活,才是土家人的筋骨。”成员们练到手掌发红,终于让“啪嗒”声连成了串。

坝漆工坊内,非遗传承人邓老师展示“V”形割漆法:“蚌壳接漆要‘仰角30度’,多一分漏,少分接不满。”实践团成员尝试用葫芦漆,实践团的何同学手一抖,漆液在木坯上成了团。“这不碍事,”邓老师指着晕染的纹路,“有时候歪打正着,倒像山里的云。”

文创设计里的青春表达从灵感到成品的落地

实践团在充分了解恩施州的风土人情后,打开电脑便熟练的操作了起来。“我们想把摆手舞的‘播种’动作做成表情包,”实践团的刘同学指着屏幕,“你看这个‘祈雨’动作,配文‘求雨不如努力干’,年轻人肯定喜欢。”

团队还设计了以西兰卡普“四十八勾”为元素的笔记本封面,将“八瓣花”纹样转化为抱枕;用傩面的面具形式做成冰箱贴,每个傩面都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践团计划将部分文创设计稿捐赠给当地非遗展馆,让青春设计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用脚步丈量恩施的山水,用指尖触摸文化的肌理。从红色展馆里的静默凝视,到非遗工坊里的汗水滴落,再到文创设计里的灵感迸发,青年学子们深刻理解: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红色基因与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正如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带不走恩施的吊脚楼,但可以把它的魂,做进设计里,唱进歌声里,刻进青春的记忆里。”

(审核:文宇良)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