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染丹青承百代匠心,习艺晓礼传千年文化。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晓丹老师的“课上”与“课下”。
课上: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让课程思政贯穿学校教学始终
李晓丹是“刘爱弹样剪纸”和“洛绣”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专职教师。她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将珍贵的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并带进课堂,让年轻学子通过亲身感受、了解文化遗产,借助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特别在工艺美术方面,以前过多的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稍有松懈,没有将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李晓丹介绍,一直以来,自己就积极推动学校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让专业课与思政课一起进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并肩作战,挖掘专业课中隐藏的思想政治资源,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思想感悟,培养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高尚品德,使其拥有良好的精神信仰,塑造完善自我人格。
课堂上,李晓丹认真给同学们介绍道:“民族文化存在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比如说“洛绣”,它起源于我们中国洛阳,同时也成为见证河洛文化中原文明乃至汉民族文化兴衰的艺术印记,青春的力量,不仅在丝线的牵拉引锁当中厚积薄发,同时,也孕育着让传统技艺走道聚光灯下的骄傲梦想。洛绣是是河洛礼仪文化的物化载体,是人们用针和丝线表达美好生活的期许,被人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汉口学院的选修课程,不是让同学们为了学习而去学,而是因为兴趣主动学。“刘爱弹样剪纸”和“洛绣”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为非遗分类中的一大类,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创新性等传统文化共性,同时作为一种技艺,还具有理想信念、专职专注、精益求精、技道融合、爱岗敬业、师道传承等自身的文化特性,所以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自己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特性,非常适合在学校进行传承,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能够更加形象、直观、有效地推动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
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作品
理想信念:文化自信,任重道远。
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经济、物质的富足,更在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在这个信息发展迅速,文化交流繁杂的时代,如何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的局势,选择、信奉正确的文化信仰,是我们学校所要培养合格建设者和靠接班人的关键。今天的在校大学生要想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重任,除了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了解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汉口学院开设的“传统民间艺术课程”,让同学们通过对这些传统技艺及其文化内涵的学习,直观、形象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神奇,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专致专注:专注从事,执着追求。
现时期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网络媒体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文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已成主流,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人难以专注、持续地静下心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任何一份职业或一个行业要想做好,具备专注、执着、持续的素养,是必然的要求。任何一项被各级政府部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手工艺,都是历经岁月磨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人数代、数十代专注从事、执着追求的结果。特别是类似于刺绣、剪纸作品的工整、美观、大方,没有专致专注的心境是很难做到的。课堂上,在同学们亲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了这一点,也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实操同样需要这种专致专注的精神。
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作品
精益求精:专研学习,工匠精神。
只有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把事做好,做到极致。高校作为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才的阵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方面,都需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遗课程的开设,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每一项传统手工艺技能要想学好,做出精品,都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尤其是每项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更是让学生们潜移默化中自然感受到传统手工艺技能蕴含的精益求精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特性,以及作为传承人老师精益求精的从业精神,进而直观、生动的加强到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领会。
技道融合:言传身教,相辅相成。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之间,相辅相成,只有技道融合,才能成为一个合格从业者。如果同学们仅仅掌握了所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相关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是不能把工作做好的,更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些被国家认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具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李晓丹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代表,不仅将掌握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学们,还非常积极、热心地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中去,如通过参加各种展会,去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开课、走进社区展示等方式,为自已从事的非遗技艺的传承献一已之力。技道融合的言传身教,为同学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使同学们感受到一方面向老师学习非遗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学习她为传承无私奉献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进而实现的“技道融合”,职业和道德相辅相成,使同学们在毕业后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爱岗敬业:坚守初心,担当使命。
现时期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00后,出生成长在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对工作缺乏迫切的生存需求感。我们传统文化相对年长的传承人,虽然没有接受过现代正规的高等教育,但与生俱来就有着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刘爱弹样剪纸”和“洛绣”是祖辈留下来的手艺,是非常宝贵的,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老艺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坚持,正是有了这份初心和使命,才使其不计较所从事技艺能否带来个人利益和荣誉风采,而是早已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成为了自身的一部分。通过李晓丹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充满了对所学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尊敬与热爱,为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前做好准备。
师道传承:尊师重道,心怀感恩。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遗技艺过去靠的是口传心授的师徒、父子传承,古人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主要就是师道传承的体现,老师在传授给徒弟技艺的同时,徒弟也要向对待自己的父辈一样,要尊重老师,并有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感恩回馈母校和社会之心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坚持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守护者”,是李晓丹长期坚持的人生信念。李晓丹在坚持文化传承的同时,将专业课、隐形思政资源深度融合渗透、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格局,让课程思政贯穿学校教学始终。
课下: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同学们与英雄连队官兵交流互动,深入了解部队一代代官兵发扬上甘岭精神和黄继光英勇献身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先进事迹。站在历史面前,凝望那段记录苦难辉煌的文字和曾经鲜活的年轻生命时,同学们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英雄们用鲜血换来的新时代是多么耀眼,无论何时,英雄犹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李晓丹和同学们耗时半月,精心准备了一幅空军军旗绣品,把对人民空军的敬仰都融进了那指间的一针一线,上午时分,这幅军旗绣品送到了上甘岭特功八连连长手中。李晓丹说“当我将军旗绣品交给他时,我看到他神情非常肃然,同时用两只手小心翼翼的接过,特别认真的捧在胸前,充满了敬意。”在场的所有同学都亲眼见证到这个场景,我相信他们会深刻体会到这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庄重、敬意与热爱。
谈及绣品创意,指导老师李晓丹表示,自己身为非遗刺绣传承人,又是一名空军军嫂,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强国爱军教育,所以才有了这次的创作。红色教育基地具有“隐形思政”育人效能。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同学们反复尝试了各种针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完美,想要让空军战士们感受到我们这其中饱含的诚挚心意。
英雄,从未走远;英雄,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一个个载入史册的精彩瞬间,一面面见证伟大的战旗,一首首热血奔腾的战歌,都让同学们们肃然起敬、铭记心中。参观与学习不仅是缅怀先烈功绩,感知初心,激发使命,奋勇前行,更是课堂教学的延展,爱国主义情怀的衍生,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李晓丹表示此行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并会引导同学们在接下来课程教学中将空军元素、上甘岭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内涵等融会贯通到设计作品中来,将文化、历史、国家与设计紧密相连,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广泛组织开展红色实践活动等是汉口学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举措,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